电话: 0473-965188
传真: 0473-2017669
网址: http://www.wuhaicb.com
在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30年间,股份制商业银行适应金融改革和经济发展需要,响亮诞生,加快改革,创新发展,焕发出勃勃生机,为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谱写了精彩纷呈的历史篇章。
银监会的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07年年末,我国共有股份制银行12家,从业人员139943人,占银行业从业人员的5.2%。12家股份制银行中,已有7家经过股份制改造在内地或香港上市,它们是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
总结股份制银行改革发展22年的历史,大致可以分成三个基本阶段:即1986年至1998年为股份制商业银行设立初期的发展阶段,从1998年至2003年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阶段,2003年以来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壮大阶段。
股份制商业银行初期发展阶段
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是在整个经济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进行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了进一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给四大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营造适当竞争的外部环境,股份制商业银行应运而生。
1986年9月,国务院批准重新组建交通银行,标志着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诞生。从1986年至1996年底,我国陆续成立了12家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期间,投资银行被光大银行收购,海南发展银行倒闭,尚剩余10家,分别是交行、中信、招行、深发展、光大、广发、兴业、华夏、民生、浦发。
改革开放大潮中诞生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专业银行的垄断局面,逐步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多层次、多类型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新格局,营造了多种金融机构分工合作、功能互补、平等竞争的金融服务体系。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其灵活的经济机制优势,在10多年间保持着快速发展,成为中国金融市场上十分活跃的力量,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对于我国体制转轨时期经济、金融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在打破市场的条块分割,推动区域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增加新的融资渠道,推动银行竞争性市场的形成,促进金融创新和银行服务水准的提高;建立按市场机制调控金融的市场传导基础;形成有利于增强银行竞争力的激励机制等诸多方面,股份制商业银行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股份制商业银行快速发展阶段
1998年至2003年,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期。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从东南亚一隅迅速蔓延,全球主要经济体几乎无一幸免,世界经济增长面临空前考验;在这一年,中国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日渐凸显,在国际国内双重压力之下,中国的经济改革开始向纵深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攻坚战全面打响。也是在这一年,全国第一次金融工作会议的改革方案全面铺开,中央金融工委和保监会先后成立,中央银行和证监会的机构改革着力推进,金融分业监管体系初具雏形,商业银行体制机制的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
面对全方位立体化改革的复杂局势,股份制商业银行克服困难,抓住机遇,努力完善公司治理,积极开展跨区域经营,着力推进金融创新,切实强化风险管理,有效化解历史包袱,开始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在1998年至2003年间,股份制商业银行实现了快速发展,各项经营指标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1998年,9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总额为6419.68亿元,负债总额为6188.28亿元,分别占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总额的6.03%和6.17%。而在2003年,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总额和负债总额上升到28663.86亿元和27763亿元,占银行业总额的比重也涨至10.36%和10.43%。1998年至2003年,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资产的增长速度分别为11.65%、15.62%、30.23%、26.78%、29.15%和29.76%,几乎比整个银行业金融机构17.3%的平均增长水平高出一倍,比国有商业银行13%的增长速度高出近两倍。
股份制商业银行创造的净利润总额由1998年的66.49亿元,上升到2003年的89.21亿元,占整个银行业的28%,而其资产、负债的占比只有10%。这表明,在我国的银行体系中,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是非常高的。
1999年末,股份制商业银行“一逾两呆”口径不良贷款率高达20.92%。但是在此后的4年间下降了14个百分点,2003年已降至6.5%,若按照五级分类标准,不良贷款率也降至7.92%,而同期银行业整体不良率却高达17.8%。
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不断弱化了我国银行业的垄断程度,优化了金融市场结构,促进了金融服务整体水平的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有了较大提高。股份制商业银行根据自身资本结构和资产规模的特点,在经营发展中积极支持了中小企业、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壮大做强阶段
2003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使中国经济迈上了又快又稳的5年发展历程,年均增速10.6%,且年度波幅不超过1个百分点。在此背景下,股份制商业银行随同中国经济一起进入到一个黄金发展时期,这个阶段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壮大不仅表现为规模、市场占比和数量的提高,更主要的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形成和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引进。
2003年后新成立了恒丰银行(2003年2月成立)、渤海银行(2005年12月31日成立)、浙商银行(2004年8月18日成立)三家股份制银行。值得一提的是,交行在两地资本市场上市之后,已提升至第一序列,进入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之列。故此,截至2007年末,我国股份制银行增加到12家。
经过几年的壮大发展,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继续扩大,市场占比不断提高。截至2007年底,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业资产总额7.25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8万亿元,增长39.63%,高于同期银行业平均水平13.4个百分点;负债总额6.9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66万亿元,增长31.5%,高于同期银行业平均水平12.7%;所有者权益3386亿元,比上年增加1482.5亿元,增长77.86%,高于同期银行业平均水平42.6个百分点。
截至2007年底,股份制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0.30%,核心资本充足率为7.96%。2006年是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标的大限之年。为达到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4%这一标准,股份制商业银行开源节流,一方面通过强化资本管理,另一方面通过股改上市、增发、发行债券、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广开资本补充之门。
2007年以来刚过监管达标线和未达标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纷纷通过上市、增发、发行次级债等手段,补充资本,如兴业银行A股市场成功上市;民生银行定向增发和可转换次级债的成功;深发展通过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发行认股权证,并计划向GE定向增发新股;华夏银行发行20亿元次级债;2007年汇金公司向光大银行注资200亿美元,补充了实收资本,使光大银行资本充足率得到极大提升,截至2008年4月份,股份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全部达标。
股份制商业银行普遍成立较晚,市场化程度较高,在控制不良贷款方面卓有成效,资产质量大多保持较高的水平,整体不良贷款率在中资银行系统内最低。
2003年以来主要股份制商业银行拨备率逐步提高,截至2007年底,主要股份制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为111.96%,比年初提高11.3个百分点,除深发展、广发、光大银行以外,其余商业银行拨备率都在100%以上。2008年上半年广发行拨备覆盖率达到168%。股份制商业银行整体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提高。
数据表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得到迅速提高。2007年,股份制商业银行实现税后利润564.4亿元;资本利润率16.67%;资产利润率0.77%。上市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2007年业绩增长89.1%,高于国有商业银行的51.1%及城商行的52.9%。
在这个阶段,股份制商业银行纷纷引进战略投资者,使得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等得到很大的提高。
截至2006年12月底,从数量看,我国已有9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共引资约为206.66亿元人民币(美元汇率按1∶7.5计算)。
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投资模式出现了“五个转变”:从个案试探向大、中、小或好、中、差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开花转变;从简单关注投资收益向高度关注银行改造的话语权转变;从关注当期投资收益向关注战略投资的高额回报转变;从关注银行本身资质到关心、充分分享我国经济金融发展改革成果转变;从注入资本到承担历史风险与分享未来收益并举转变,如广东发展银行模式,先是新股东共同为处置不良资产埋单,然后才继续注资作为资本。
引进战略投资者,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使得股份制商业银行补充了资本、优化了股权结构,提升了市场美誉度,提升了股权价值,增强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