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 0473-965188
传真: 0473-2017669
网址: http://www.wuhaicb.com
日前,市场传出“中国银行计划集资超过一千亿元人民币”的消息,令投资者惊恐万分,上证综指应声下跌百余点,并由此走出一波跌幅近10%的调整行情。
尽管工、建、中、交四大国有上市银行齐声宣称“近期无再融资计划”,但人们仍然相信消息的传出并非空穴来风。其中的逻辑也不难理解,在今年天量信贷的背后,银行资本迅速消耗,为了防止未来出现坏账,资本充足率上调乃是大势所趋,于是缺钱的银行将触手伸向股市。
但是,股市不是银行的提款机,也不应成为保证银行资本充足率的主要手段,为了避免A股市场因消化这些融资而受到打击,管理层应设法通过多种渠道解决银行融资问题。
天量信贷后遗症
想必很多投资者近期又认识了一个名词——资本充足率,最近一系列传闻,都是围绕着这个关键词展开。
资本充足率反映商业银行在存款人和债权人的资产遭到损失之前,该行能以自有资本承担损失的程度。提高资本充足率,有利于抑制银行的放贷冲动,防范信贷风险。
市场之所以对资本充足率极为关注,主要源于对天量信贷“后遗症”的担忧。受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影响,今年新增贷款呈现出惊人的增长速度。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1月~10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8.92万亿元,同比增多5.26万亿元。
目前,不良贷款并不会集中释放,今年三季度末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也呈现出“双降”的局面。但长期来看,流动性泛滥引发股市、楼市价格飞涨,资产泡沫愈演愈烈,一旦泡沫刺穿,银行也必将受到拖累,大规模坏账风险需要警惕。
中投证券曾发布报告认为,尽管今年不良贷款将维持在较低水平,但如果未来实体经济不能复苏,那么资产质量问题将逐步浮出水面。
未来或现融资潮
高额信贷投放大量消耗了银行的资本金,风险的味道正在弥漫。
为了控制信贷规模,今年以来,监管者提高了所有银行资本充足率要求。具体为,在原有资本充足率8%的基础上,小型银行增加至10%的门槛,大型银行增加至11%的门槛。
10月下旬,银监会正式向各商业银行下发了《关于完善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的通知》。规定计算资本充足率时,应从计入附属资本的长期次级债中全额扣减本行持有其他银行长期次级债务的额度。并强调,全国性商业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7%,其他商业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5%。采取“新老划断”的方式对次级债进行扣减,是为了防止银行虚抬资本充足率。
11月23日,银监会在否认“将资本充足率提至13%”传言的同时指出,商业银行必须“建立和完善资本后续补充机制、中长期资本补充规划和商业发展规划”,否则银监会“将在多项业务方面予以限制”。
虽然银监会没有提出具体要求,但方向已经明确,提高资本充足率可以说是“箭在弦上”。今年三季报显示,四大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均达到11%的监管要求,但整体的资本充足率都有所下降。如果再对次级债部分进行扣减,一些银行的实际资本充足率可能更低。
虽然短期内四大行补充资本金的压力尚不明显,但未来为了满足业务扩张的需要,资金问题如影随形,国有银行再融资的冲动依旧不容忽视。
据报道,国有大行确实已于近期根据监管部门要求递交了明年的再融资计划,再融资额度不小。但与证券监管部门亦未达成共识。这些国有银行虽然均否认再融资传闻,但同时也承认正在研究补充资本的方案。
法国巴黎银行发布最新报告指出,在信贷大幅增长后,出于补充资本的目的,中资上市银行可能需要通过股市或债市再融资,以保留实力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信贷损失。
如果信贷规模持续膨胀,不良贷款将越积越多。对于提升资本充足率,银行不愿采取收缩信贷的方式,而是设法引入增量资金,这可能会使银行业未来出现融资潮,而股市难免成为再融资的选择地。
股市并非提款机
今年以来,已有多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提出或已完成再融资计划,大多选取了定向增发或H股发行方式。
其中,民生银行H股300亿元增发已完成;浦发银行150亿元定向增发已完成;深发展向中国平安定向增发预计融资67亿元~106亿元;招行220亿元A股和H股配股融资方案获股东大会高票通过;兴业银行也准备以配股方式融资180亿元。
上述银行的融资规模并不大,但如果国有银行启动融资,对资本市场的融资压力将远远超过股份制商业银行。
即使暂时获得融资,一段时间之后资本金不足的现象还可能发生。但股市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蓄水池”,光向股市伸手不能从根本解决银行的融资问题,而且容易造成市场波动,给投资者带来损失。
尽管融资是资本市场的基本功能,但采取“霸王硬上弓”的圈钱行为只会让投资者“用脚投票”,选择“走为上计”。
在再融资阴霾的笼罩下,表现疲弱的银行股成为市场本轮调整的“空军主力”。虽然银行板块的市盈率仅十几倍,为各板块最低,但短期内还是摆脱不了被抛售的命运。作为最赚钱的行业之一,银行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给投资者创造收益,而不是从投资者的口袋里掏钱?
在融资传言重挫股市之后,预计短期内监管层不会批准国有银行的巨额融资。但未来国有银行仍不断有补充资本金的需要,股权融资并非长久之计,银行应重视资本生成机制的培育,培养自立能力,而不是靠着四处“化缘”度日。监管层也应根据市场的承受能力,对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行为进行规范和限制。